首页 > 文化 > 文润塞上 正文

西海固教育见闻

稿件来源:《共产党人》2025年第16期 作者:火会亮 发布时间: 2025-08-19 | 打印 | 字号:TT

微信图片_2025-08-25_091834_385.jpg

  火会亮,宁夏西吉人。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一级作家。现为宁夏作协副主席、宁夏文学艺术院院长、《朔方》执行主编。在《十月》《中国作家》《时代文学》《山花》《天津文学》《朔方》等发表文学作品200多万字,部分作品被《小说选刊》《小说月报》转载,并收入年度选本。

  来西海固采访之前,一位专门跟踪报道山区教育的记者给我建议:想真正了解西海固教育,就不要去县城,了解了乡村教育,便会真正了解西海固教育。

  我采纳了他的建议。

  我每天都奔走在西海固的山沟峁梁间。

  现在我深信在媒体上经常看到的一句话:走进西海固,沿途你看到最漂亮的建筑就是学校。

  一位接受采访的老教师说,从土窑洞、土房子、砖瓦房,到现在宽敞明亮的楼房,这几个阶段自己都经历过,如果把现在的环境放到当初,人们一定会认为是在白日做梦。跑操不再上马路,每所学校都有漂亮的、有塑胶跑道的操场,教室、教研室、实验室、图书室、食堂一应俱全。一句话,西海固的孩子正在享受阳光下良好的教育。

  记得几年前我路过西吉县将台堡的一个村子,正赶上一群小孩去学校。孩子们精神饱满,背着漂亮的书包,穿着统一的校服,唯独吊在书包后面的一只只铁碗让我疑惑。

  我问旁边的一个村民,村民笑着对我说:吃免费午餐用嘛。

  他有些笑话我的孤陋寡闻。

  2010年,自治区部署在中南部地区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公办学校实施营养早餐工程。每生每天1个熟鸡蛋,以实物形式直接发放到学生手中。在实施营养早餐工程的基础上,自治区积极探索进一步改善中小学生健康发展的举措。

  2011年,一位中央领导同志到固原市原州区三营镇鸦儿沟小学调研。中午时分,看到一群离家远的学生正围在一起吃干粮、喝开水,她不明其故,询问旁边的老师。老师说,这就是孩子们每天的午饭。她默默上了车。后来,在她的推动下,西海固地区率先启动实施国家贫困地区农村学生营养改善计划,并从2011年秋季学期开始,在全国范围内全面启动民族县、贫困县农村免费午餐试点工作。宁夏成为首批试点省区。

  “土豆粉丝烩菜、炒鸡蛋、白菜炒肉片……”一份份菜品丰富的免费午餐,准时送到了宁夏11个县(区)农村学校18万名学生的手中。

  “每生每天6元钱标准,既要让孩子们吃饱吃好,还要保证营养供给,更要确保食品安全卫生。”食堂管理员如数家珍。

  大部分中学和中心小学盖起了宽敞明亮的餐厅:将台中学、罗洼小学、三营小学……

  三营小学的食堂建在校园的南边,有半个足球场那么大。食堂里面,中间是一大片湖蓝色的连排座椅,一边是舞台,一边是一间间放满图书的小隔断。

  校长何万里介绍:“小隔断相当于小阅览室,学生吃完饭,坐在里面休息时可以看书、做作业、写字、画画,甚至打乒乓球。”

  谈起这个超大餐厅,何校长一脸自豪:“我们这个饭厅是个多功能室,吃饭时它就是饭厅,其余时间它还是礼堂、舞台、会场。我们学校所有的文艺演出都在这里搞,每年年终镇上的全体职工大会,也在这里开。”

  三营小学始建于1942年,位于“黄金旱码头”三营镇的中心地带,在校生近2000人,是原州区规模最大的中心小学。学校教学楼前有棵大榆树,枝叶繁茂如盖,据说树龄有百年,现在被作为珍贵树木保护起来。

  在食堂里面的小隔断,我和刚刚下课的四位老师隔桌而坐,边喝茶边聊天。据四位老师介绍,宁夏前几年就获批建设全国“互联网+教育”示范区,基础教育信息化发展综合指数全国排名第五。在全国率先建成省级教育云平台,建设“互联网+教育”指挥中心,教育教学和管理服务实现了“一块屏”指挥、全流程可视和多系统融合,有效解决了乡村学校和薄弱学校开不足和开不齐课程的问题。

  他们经常利用“互联网+教育”云平台,与发达省份的学校共享资源。

  2020年初,新冠疫情发生后,三营小学“互联网+教育”发挥了巨大作用。老师们虽然不能和学生见面,但是通过“云课堂”照样完成了所有教学流程和任务。他们在“云平台”上辅导、布置作业、批改作业,还给学生及家长推广防疫知识,进行心理疏导。他们以直播的方式,邀请原州区几所知名学校的老师参与,既提高了教学质量,又交流了教学经验,一举多得。最让人难忘的是,他们还通过“云课堂”,帮助一位因疫情被困在山里的外校学生。这位学生叫马金虎,家住银川市永宁县闽宁镇,春节回老家唐湾时赶上疫情,既不能出门,也无法上课。得知情况后,学校马上联系上级部门和相关单位,专门购置了一套卫星接收设备,确保孩子疫情期间在家正常收看宁夏“空中课堂”,与三营小学同年级学生同步完成了所有课程。

  四位老师七嘴八舌,兴奋地讲述着学校的各种变化。

  他们还带我参观了设有14个不同种类教室的多功能教学楼。

  在一年级教室的智慧黑板前,他们一边演示一边抚今追昔:“最早我们用的是水泥黑板,然后是木黑板、玻璃黑板、电子白板、一体板,直到现在的智慧黑板。每一种黑板都代表着一个时代、一种进步。”

  “作家同志,你只要把黑板变迁的历史写透,就等于写透了西海固教育几十年的沧桑巨变。”

  四位老师一男三女,分别毕业于固原民族师范学校和固原师范高等专科学校(今宁夏师范大学),他们的名字是:杨挺金、魏亚丽、马萍、马慧珍。

  责任编辑:谢斌


>>><<<
【作者】:火会亮
【来源】:《共产党人》2025年第16期